本报讯(《作家报》记者李法明 李淑刚 特约作者徐成杰 特约通讯员李梓报道)2025年“八一”建军节前夕,退役军人大健康孵化基地工作人员与安徽大学志愿者专程来到合肥,探望92岁高龄的抗美援朝老兵朱大银。虽已逾九旬,朱老仍腰杆挺直、精神抖擞,早早在小区楼下等候,谈起七十多年前的烽火岁月,老人眼眸中瞬间燃起光亮,那段在炮火中淬炼的记忆仿佛从未褪色。
保家卫国 青春热血赴战场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句穿越时空的口号,至今仍深深镌刻在朱大银的记忆中。1951年元月,年仅17岁的他毅然参军,加入高炮64师一团卫生科成为卫生员。经过短暂医疗培训后,他在当年春节告别亲人,随大部队奔赴朝鲜战场。
从1951年到1954年,朱大银所在的高炮部队辗转朝鲜多地,在山林间隐秘设伏,等待敌机进入射程。凭借精准打击和顽强斗志,部队先后击落多架敌机,他个人也因英勇表现荣立三等功。“我们的阵地总在移动,白天隐蔽,夜晚作战,就是要让敌人摸不清规律。”朱老回忆道。
峥嵘岁月 烽火中的生死记忆
谈及最难忘的战斗,朱老的思绪回到了1951年“联合国军”发起的夏秋季战役。“那是最艰难的时刻,药品短缺、运输线被封锁,卫生所里伤员挤满了帐篷。”即便如此,战士们仍用仅剩的一枚炮弹击落敌机,创造了战场奇迹。
“有次去高炮阵地送物资,我站在低处,一位战友在高处警戒。敌军炮弹突然落下,碎片全炸向了他……”讲到这里,朱老眼中泛起泪花,声音也有些哽咽。那位战友的壮烈牺牲,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却也化作了坚守的力量。“再难我们都挺过来了,因为身后是祖国。”
硝烟散尽 初心不改传薪火
硝烟散尽后,朱大银复员回到地方,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如今看着繁华街道、窗明几净的屋子,老人欣慰地说:“这都是当年我们用命拼出来的安稳日子。”离休后,他更成了抗美援朝精神的“宣讲员”,常穿着珍藏的志愿军军服,给青少年讲述战场故事。
“现在国家富强了,武器先进了,再也不用受当年的苦了。”朱老抚摸着军服上的徽章,目光坚定,“我能做的,就是把故事讲下去,让更多人知道志愿军的牺牲与坚守。”
殷殷寄语 薪火相传向未来
面对来访的青年志愿者,朱老殷切嘱托:“青少年要紧密追随时代,努力学习建设祖国,让国家更强、中国人底气更硬。”他特别强调,“千万不能忘记历史,老一辈吃过的苦要记在心里,化作今天奋斗的动力。”
从青春赴战到白发宣讲,朱大银的人生轨迹正是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生动缩影。那些在烽火中淬炼的忠诚与担当,终将成为激励后人砥砺前行的精神火炬,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