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绘丹心 丹青映山河——记书画家张斗明的艺术与人生

9/25/2025 11:18:55 AM华文作家网来源:作家报         点击数:
关键字:

本报讯(《作家报》记者李法明 李淑刚 特约通讯员梁国友报道)在云南这片文化厚土上,有一位将戎马情怀与笔墨匠心熔铸一体的艺术家——张斗明。他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也是载入《云南名人录》的书画双绝大家,以葡萄为媒,在传统与当代的碰撞中,走出了一条独树一帜的艺术之路。

从军营到画坛,初心不改

张斗明,字和亮,笔名博涵,号古道蜀人,身上兼具军人的刚毅与文人的儒雅。作为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那段烽火岁月赋予他坚韧的品格;而云南“百担斋”传人的身份,又让他自幼浸润在笔墨书香之中。如今,他身兼建设部文化艺术协会会员、昆明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香港海外艺术家协会理事等多重身份,更当选西泠印社院士、东坡书画院院士、凌霄书画院院士,每一份荣誉背后,都是他对艺术执着追求的见证。

以葡萄为镜,重构传统笔墨

在张斗明的艺术世界里,葡萄是独特的载体。他突破传统文人画的桎梏,将书法功力化作画面骨架,以哲学思考为创作灵魂,形成“意韵天成、古今交融”的风格。

他重构传统“没骨法”,用泼彩泼墨展现葡萄的天然肌理:水色冲撞间,葡萄既有晶莹饱满的质感,又透着虚实相生的朦胧意趣;藤蔓线条融入狂草笔意,枯润疾徐如乐章起伏,让画面充满生命律动。葡萄的形态在具象与意象间游走,或似珠玉饱满,或如泪滴破碎,以“形外之神”触动观者心绪。

破局与创新,叩问时代精神

张斗明的创作从不局限于传统吉祥符号。《秋声赋》以干枯藤蔓凝练时间流逝,《共生》借葡萄与齿轮缠绕探讨自然与文明的张力,更将水墨葡萄与数字投影结合,在虚实交错中叩问存在本质。

他的构图打破经典范式,或用极端留白营造孤寂,或以密集堆积释放压迫感;用色颠覆自然逻辑,靛蓝、赭红等非自然色调重构葡萄意象,敦煌矿物颜料的运用更让传统色彩焕发新生。画面中扭曲的藤蔓与悬浮的葡萄,成为都市精神与物质时代的隐喻镜像。

书法与绘画的融合是他的另一突破。他将“屋漏痕”“锥画沙”等书法笔法转化为藤蔓的生命力,题跋文字以解构形态融入葡萄间隙,如溪流蜿蜒、如裂痕崩散,实现“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的浑然一体。

守正与创新,照亮传统活化之路

从军营到画坛,张斗明始终以赤诚之心对待艺术。他的作品既承载着对笔墨程式的深情回望,又彰显着直面时代、锐意求索的创造精神。以葡萄为镜,他不仅映照出个人的艺术哲思,更为传统中国画在当代的活化,点亮了一条充满可能的道路。

笔墨当随时代,张斗明用丹青书写着对传统的敬畏、对时代的思考,他的艺术人生,恰如他笔下的葡萄,饱满而富有张力,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醇厚。

 

 

*【笔墨绘丹心 丹青映山河——记书画家张斗明的艺术与人生为作家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原文链接,未经授权请勿用于商业用途。《作家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我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作家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我们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