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芦苇荡走出的海军战士:在创业征途上续写军人荣光

9/25/2025 11:07:50 AM华文作家网来源:作家报         点击数:
关键字:

本报讯(《作家报》记者李法明 李淑刚 特约通讯员彭会云报道)野场村的芦苇在风中轻轻摇曳,每一片叶尖都承载着拓荒者的记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李德俊就诞生在这片充满坚韧气息的土地上。幼年时,爷爷抗美援朝的英雄故事,如同芦苇荡深处的星光,在他心底悄悄播下了家国情怀的种子。

中考那年,爷爷的离世让少年生命中最明亮的星光骤然熄灭。爷爷留下的军功章沉甸甸地压在他心头,却也点燃了他心中的火焰——他渴望追随爷爷的脚步,穿上梦寐以求的军装。冬季征兵的消息传来,仿佛命运为他敞开了大门,他毅然放下课本,投身军营,成为东海舰队的一名海军战士。

新兵训练的日子充满挑战,汗水浸透戎装,意志在日复一日的号令中被打磨成钢。从舰艇专业基础薄弱的七班到成绩优异的二班,他啃下一张张复杂的图谱,攻克一个个专业难关。终于,在麦浪翻滚的六月,他登上了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导弹驱逐舰132舰。甲板上,猎猎海风裹挟着年轻水兵滚烫的誓言,那是对祖国海疆最赤诚的守护承诺。

多年后,战舰完成使命光荣退役,李德俊也告别了朝夕相伴的浪花与舰艏,重返陆地。面对政府安置的安稳岗位,他却选择了一条更具挑战的路——带着部队锤炼的专业本领,踏上创业的征程。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商海中的暗流与险滩,如同当年海上的风浪,考验着他的智慧与勇气。但军人百折不挠的基因早已融入血脉,他用在部队学到的严谨与坚韧探测未知,以无畏的勇气劈斩挑战。十年磨砺,昔日战舰上的水兵,已在商海稳稳锚定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脱下军装,军魂却从未褪色。他将守护的责任延伸到更广阔的天地:灾难来临时,他第一时间输送救援物资;贫困山区的希望小学里,他慷慨捐资点亮孩子们的求学梦想;疫情防控期间,他化身社区“志愿兵”,奔波在防疫一线守护邻里安宁。他还借助上海金湖商会平台反哺家乡,为敬老院送去温暖与关怀。这些举动无声诠释着军人本色:责任重如泰山,情怀深似海洋。

从野场村的芦苇丛到132舰的钢铁甲板,再到创业路上的风雨兼程,李德俊的人生轨迹如同一部用坚韧与奉献书写的航行日志。芦苇的柔韧与钢铁的刚毅,在他身上交织成独特的生命韵律。

长江奔流不息,流经他的故土金湖,最终汇入他曾守护的东海。李德俊的生命亦如这江水,从芦苇荡出发,融入更壮阔的蔚蓝。军旅生涯锻造的筋骨在创业路上愈发坚韧,战舰甲板上的海风化作商海弄潮的襟怀。他以赤诚为帆、以智慧为桨,在人生的征途上破浪前行,用每一次坚守与担当,在时代长卷上刻下属于军人的荣光,那是一名士兵对生命高地的永恒冲锋,一位赤子对家国大地的深情告白。

*【从芦苇荡走出的海军战士:在创业征途上续写军人荣光为作家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原文链接,未经授权请勿用于商业用途。《作家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我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作家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我们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