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拥军新典范:中山南头拥军大使网先进人物事迹采编站揭牌 凝聚力量共推社会拥军事业发展

8/16/2025 11:17:05 AM华文作家网来源:作家报         点击数:
关键字:

本报讯(《作家报》记者李法明 李淑刚 高敏 特约记者张伟锋报道)七月的中山,暑气渐盛,拥军热情更胜。7月14日上午10时55分,“中国拥军大使网先进人物事迹采编站揭牌仪式暨拥军大使站长会议”在南头镇创汇大厦隆重举行。这场汇聚了退役军人、文化界、媒体界及社会各界拥军代表的盛会,以“挖掘先进事迹、传播拥军声音、凝聚社会合力”为核心,为中山拥军事业的创新发展按下了“加速键”。

高朋云集,共赴拥军之约

本次活动在上级部门的悉心指导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大力支持。中国文化信息协会红色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彭鹏、广东省军转安置创业服务中心主任程道康、广东省电台新闻中心原副主任、《中华名家》杂志社总编辑、《战友情》作者栾瑞生教授,广东省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促进会副会长及中山爱国拥军促进会副会长、参战老兵孙金焕,以及《作家报·拥军大使》专刊特邀编委曾繁斌、欧伟堂、袁红军、梁培芬、马杜宏、张伟锋、傅国祥等领导嘉宾亲临现场,与拥军工作站代表、优秀拥军企业家、退役军人代表等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活动伊始,全场起立奏唱国歌,激昂的旋律中,参会者眼中闪烁着对国防事业的崇敬与对拥军工作的热忱。中山爱国拥军促进会副会长孙金焕作为老兵代表率先致辞,他身着整齐的拥军大使服装,胸前的军功章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我曾是一名战士,深知军人的奉献与坚守;如今投身拥军事业,更懂这份事业的重量。”他的话语朴实而有力,“中山历来有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从战火纷飞的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情早已融入城市血脉。今天,采编站的成立,就是要让这些藏在街巷里、埋在故事中的拥军事迹‘活’起来,让更多人知道,我们身边有那么多默默为军人、为国防事业付出的平凡英雄。”

揭牌启新,搭建拥军宣传新平台

上午10时许,揭牌仪式进入高潮。栾瑞生教授、彭鹏主任、程道康主任及孙金焕副会长共同为“中国拥军大使网先进人物事迹采编站”揭牌,红绸落下,金色的牌匾在聚光灯下格外醒目。现场掌声雷动,这掌声里,有对新平台成立的祝贺,更有对未来拥军宣传工作的期待。

据了解,中国拥军大使网自成立以来,始终以“讲好拥军故事、弘扬爱国精神”为己任,通过《作家报·拥军大使》专刊及线上平台展示了大批优秀拥军人物的感人事迹,成为连接退役军人、沟通社会的重要桥梁。而此次成立的先进人物事迹采编站,是《作家报·拥军大使》专刊及中国拥军大使网向线下延伸、向基层扎根的关键一步。“采编站不是一个‘空架子’,而是一支‘先锋队’。”中山拥军大使采编站负责人欧伟棠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将组建由专业媒体人、退役老兵、文化工作者组成的采编团队,深入社区、企业,用文字、镜头、声音记录那些为军人军属排忧解难、为国防建设添砖加瓦的动人故事。无论是坚持数十年为烈属送温暖的普通市民,还是为退役军人提供就业岗位的企业家,都是我们要挖掘的‘主角’。”

中国文化信息协会红色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彭鹏在致辞中强调,红色文化是拥军事业的精神根基,采编站要以“红色基因”为脉络,让先进事迹既有温度又有深度。“每一个拥军故事都是一颗种子,传播出去就能生根发芽。采编站要做的,就是当好‘播种人’,让拥军爱军的理念融入社会肌理,成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群策群力,共绘拥军工作新蓝图

揭牌仪式后,拥军大使站长会议随即召开。与会人员围绕“新时代拥军工作的重点任务”“采编站运营与长效机制建设”“先进事迹传播的创新路径”三大议题展开热烈讨论,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不断碰撞。

广东省军转安置创业服务中心主任程道康结合多年军转安置工作经验,提出了“社会化拥军工作要‘接地气、连兵心、惠民生’”的观点。“现在的年轻人对国防的认知更多来自网络,我们的宣传不能停留在‘送米送油’的传统叙事上,要挖掘像‘为军人家庭解决子女教育难题’‘为退役军人创业提供全链条支持’这样的新故事,让年轻人觉得拥军是‘时尚事’‘分内事’。”他建议,采编站可以与高校、新媒体平台合作,推出“拥军Vlog”等栏目,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正能量。

“故事讲得好,才能传得远。”广东省电台新闻中心原副主任、《战友情》作者栾瑞生教授从专业角度给出建议。他以自己采写老兵故事的经历为例,强调“真实是最好的感染力”。“不要刻意拔高,不要过度修饰,把人物放在具体的场景里,让读者看到他们的付出、纠结与坚持,这样的故事才能打动人。”他承诺,《中华名家》杂志社将与采编站建立合作,为优秀拥军事迹提供更广阔的传播平台。

广东省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促进会副会长孙金焕则聚焦“拥军工作的实效性”。他提出,采编站不仅要“讲故事”,更要“办实事”:“可以通过报道推动解决军人军属的实际困难,比如有的老兵反映社保衔接问题,有的军嫂面临就业难题,我们的报道要成为‘桥梁’,督促相关部门落实政策,让‘纸上拥军’变成‘落地服务’。”

各站长也纷纷建言献策,分享了各自“企业拥军联盟”的经验:“我们联合了多家民营企业,为军人家庭提供优先就业、子女入学就业咨询等服务,这些企业的负责人本身就是很好的拥军典型,采编站可以深入采访,形成‘企业带头、群众跟进’的示范效应。”佛山的代表则建议建立“拥军事迹数据库”,对收集到的故事进行分类整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案例。

深耕细作,让拥军之声传遍中山

会议间隙,与会人员参观了设在创汇大厦的采编站办公区。墙上的“采编工作流程图”清晰展示了从线索征集、实地采访到内容发布、跟踪反馈的全流程,旁边的“近期先进人物事迹计划”板上,已列出首批企业名单,既有扎根社区的“兵支书”,也有热心公益的“拥军企业家”,还有默默支持丈夫戍边的“好军嫂”。

“我们计划每月推出3-5个深度报道,在网站、公众号开设‘拥军先锋’‘兵心永驻’等专栏,同时与本地融媒体、报纸合作,制作系列专题节目。”采编站负责人介绍,除了传统媒体形式,还将利用短视频平台推出“1分钟拥军故事”,让碎片化传播产生大影响。此外,采编站还将定期举办“拥军故事分享会”,邀请先进人物走进校园、企业、社区,面对面传递正能量。

《作家报·拥军大使》专刊特邀编委曾繁斌表示,专刊将开辟“人物专栏”,同步刊发采编站的优秀稿件,让中山的拥军故事走出广东、走向全国。“我们要让更多人知道,在中山,拥军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行动;不是少数人的坚持,而是全社会的共识。”

初心如磐,拥军事业再启新程

中午12时,活动在热烈的氛围中落下帷幕。参会人员纷纷表示,此次活动不仅见证了一个新平台的诞生,更凝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以前总觉得拥军是‘政府的事’,今天听了这么多故事,才明白每个人都能出份力。”一位来自企业的参会者感慨道,他当场表示要加入拥军大使队伍,为退役军人提供技能培训支持。

参战老兵孙金焕在离场时,特意走到采编站的牌匾前,用手轻轻抚摸着冰冷的金属字体,眼中满是欣慰。“当年我们保卫国家,靠的是枪杆子;现在建设国家,靠的是爱国拥军。这个采编站,就是连接军民的‘心桥’啊。”

此次中国拥军大使网先进人物事迹采编站的揭牌与站长会议的召开,是中山社会化拥军工作从“阶段性活动”向“常态化机制”转变的重要标志,也是从“单向付出”向“多元互动”升级的关键一步。正如活动主办方所言:“我们希望通过采编站的努力,让每一个拥军故事都被看见,让每一份拥军热情都被点燃,让‘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人’的传统在新时代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阳光透过创汇大厦的玻璃窗,洒在“中国拥军大使网先进人物事迹采编站”的牌匾上,也照亮了在场每个人的脸庞。这里,不仅是一个记录故事的地方,更是一个播种希望的地方——从今天起,更多感人至深的拥军故事将从这里出发,在中山的大街小巷流淌,汇入新时代爱国拥军的壮阔洪流。

 

*【社会化拥军新典范:中山南头拥军大使网先进人物事迹采编站揭牌 凝聚力量共推社会拥军事业发展为作家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原文链接,未经授权请勿用于商业用途。《作家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我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作家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我们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