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望远镜的故事——瑶岗渡江战役纪念馆参观纪实

8/16/2025 6:11:28 PM华文作家网来源:作家报         点击数:
关键字:

本报讯(《作家报》记者李法明 李淑刚 特约通讯员徐成杰报道)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与建军98周年双节将至之际,阮微及夫人钟荣滨带着孙女阮芊菡,踏着晨光走进瑶岗渡江战役纪念馆。青石板路延伸向深处,檐角的铜铃轻响,仿佛在指引我们触碰那段镌刻着热血与信仰的历史。

这座占地4万平方米的纪念馆,3000平方米的主体建筑里藏着10余处革命旧址。总前委旧址的雕花窗棂、华东局旧址的天井石板,清一色清末徽派风格的青砖小瓦,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指尖抚过斑驳的墙面,能清晰感受到80余年前,这里曾彻夜亮着的灯火——那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决策之光。

1949年3月,邓小平、刘伯承等五位总前委领导人进驻瑶岗。油灯下,他们起草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墨迹未干,便化作渡江战役的冲锋号角;地图前,江南解放的战略蓝图渐次铺展,最终迎来4月23日南京解放的捷报。27天后,总前委机关撤离时,桌案上的笔筒仍保持着伏案工作的模样。

展厅内的灯光柔和而肃穆。当我们在展柜前驻足,夫人突然拉住孙女的小手,指向玻璃罩内那副深褐色望远镜:“嘟嘟你看,这是太外公钟玉祥当年指挥战斗时用的。”

“太外公的望远镜怎么会在这里?”阮芊菡的眼睛瞪得圆圆的,小手不自觉地贴在玻璃上。

“太外公是从井冈山走出来的红军战士啊。”夫人的声音带着回忆的温度,“1930年他参军时才16岁,4年后在长征路上入党。两万五千里的雪山草地,平型关战役的枪林弹雨,他都闯过来了。这望远镜,就是他在一次战斗中从敌人手里缴获的,镜身上的凹痕,都是炮弹碎片崩的呢。”她轻轻抚摸着展柜边缘,“后来他立了大功,戴着军功章去见毛主席,还把这望远镜的故事讲给主席听了。”

玻璃映出阮芊菡专注的神情,方才还在展厅里蹦跳的小姑娘,此刻踮着脚久久凝视。那些课本里的“长征”“战役”,突然变成了太外公手心里的温度,变成了望远镜镜头里的烽火。

离馆时,夕阳正染红纪念馆的飞檐。阮芊菡突然说:“爷爷奶奶,太外公好勇敢。以后我要带我的课本来看他的望远镜,告诉同学这是我太外公的故事。”

风吹过纪念馆前的松柏,沙沙作响。我们知道,这副望远镜的故事不会只停留在展柜里。当后代的目光与先辈的足迹在历史中交汇,那些关于信仰与奋斗的传承,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这或许就是我们带着孩子走进这里的意义——让80年前的胜利之光,照亮他们前行的路。

 

 

*【一副望远镜的故事——瑶岗渡江战役纪念馆参观纪实为作家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原文链接,未经授权请勿用于商业用途。《作家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我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作家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我们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