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特种兵梁悦:从南国利剑 到茶界行者的跨界人生

7/22/2025 5:04:08 PM华文作家网来源:作家报         点击数:
关键字:

本报讯(《作家报》记者李法明 李淑刚 特约记者张伟锋报道)在珠江之畔的茶桌上,退役特种兵梁悦轻晃盖碗,琥珀色的茶汤里倒映着两段截然不同的青春——一段是南国利剑特种部队里摸爬滚打的热血岁月,一段是跋山涉水追寻古树茶的执着征程。这位曾用放映机点亮军营夜晚的“光影战士”,如今正以茶为剑,在商海续写着特种兵的坚韧传奇。

 

    特战岁月:光影里的淬火青春

    1990年,18岁的梁悦从罗浮炮兵团被选调至广特(广州军区特种兵大队),成为第一代特战队员。在百足桥营地,他既是电影放映员,也是“三栖”尖兵:凌晨四点随队奔袭40公里,在水库边埋锅造饭;跟着三军仪仗队教练踢正步,踩着1米89教官的节拍练出“元首检阅般的气势”;武打教头刘老师的搏击课上,他和战友们在泥地里摔打,半月板磨损的旧伤成了青春勋章。

  作为大队唯一的放映员,他曾在军区片库挑中《第一滴血》,为战友们献上“特战主题”电影夜;申请2000元购买宽银幕镜头时,范大队长半开玩笑说“你比我军费花得还狠”,却破例签批——这份对文化生活的珍视,让军营的夜晚多了些光影里的热血共鸣。

 

    商海沉浮:从千万产值到街头走鬼

    退役后,梁悦的人生轨迹如同普洱熟茶般几经发酵。1990年末,他揣着1万元创业,在长沙创办不锈钢门厂,凭借“重品质、讲诚信”的军人作风,半年内产值飙升至每月70万元。客户信任到递上存折交代密码的程度,却不料副手携款潜逃,让他一夜之间从“民营企业家”沦为“负翁”。

  破产后的27岁生日,他在广州街头摆起“五元三双”袜子摊,即便身无分文,也要昂首去花园酒店如厕——“特种兵的腰杆不能弯”。在大西北做汽车电子用品代理的8年里,他终于攒下首套房,却在人到中年时突然转身,一头扎进云南茶山。

 

    茶路寻真:用脚步丈量每一片树叶

  “不是所有古树茶都能喝到嘴里。”带着特战队员的较真,梁悦开启“用脚喝茶”的寻茶之旅。他在勐海的雨林里攀爬百年茶树,在易武的老寨中与茶农切磋炒茶技艺,甚至考取高级评茶师证书,只为戳破“千年古树”的商业泡沫。

  “把古树茶卖成小树价是善业。”他创立“甘普堂茶业”,坚持“说真话、做好茶”:茶客喝不惯可随时退换,包装纸还能攒着换购新茶。为了让普洱茶回归本真,他把喝茶与婚姻哲学结合,在《劝世篇》分享会上笑谈“开水与茶叶的双向成就”,用茶香化解生活的焦虑。

 

    初心如炬:退役不褪色的跨界密码

    从放映员到茶人,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特种兵的“较真”:做茶如做战,从杀青到冲泡,每个环节都要“精准狙击”品质;创业如奔袭,即便摔过跟头,也要像古树茶一样“历经淬炼仍保持完整内心”。

  如今,梁悦的茶桌上常摆着老首长的留言:“小梁,你退伍回去还能再次参军。”虽未再穿军装,他却用茶香传递着另一种“军人品质”——正如他写的打油诗:“一心向茶不中庸,昼夜劳作寻茶梦”,这个曾在军营放映光影的战士,如今正用一杯普洱,放映着属于退役特种兵的另一种滚烫人生。

*【退役特种兵梁悦:从南国利剑 到茶界行者的跨界人生为作家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原文链接,未经授权请勿用于商业用途。《作家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我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作家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我们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