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任蒙先生的散文创作,犹如一位丹青妙手在当代文学的浩渺苍穹中挥洒出一幅幅瑰丽壮阔的画卷。他以非凡的才情与深邃的思辨,打破传统散文的边界,在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的广袤天地间纵横驰骋,为读者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韵味无穷的文学世界。
“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题材视域中的宏阔气象
任蒙文化大散文的视野相当广阔,仅仅从其题材选取的时空跨度,就不难看出他反观历史的纵横捭阖。从长江之滨新石器晚期的史前遗址,到上世纪初年辛亥之夜武昌城中的楚望台,他的笔触如灵动的飞燕,穿越历史的悠悠时空,自华夏文明的源头起飞,直至近代风云的跌宕起伏,几乎每个朝代他都以散文涉猎过,尽显“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的豪迈气魄。
在历史题材的耕耘中,他宛如一位睿智的历史学者,剥茧抽丝,探寻史实背后的深层历史逻辑。论及古代王朝的兴衰,他绝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展现封建王朝的荣辱沉浮,深刻地揭示帝制本质的荒诞。以唐朝为例,他不仅侧重描绘了安史之乱的烽火硝烟,而且深入剖析了唐朝前期盛世背后潜藏的危机,以及后期诸多因素交织下的衰败轨迹,让读者真切领略历史发展的复杂脉络。
作为一个沉浸于历史散文创作的作家,任蒙自然对流经几千年的文化长河情有独钟,传统文化领域成为他尽情驰骋的又一片广袤天地。他满怀热忱地礼赞文化先贤,曾经五次写李白,三次写杜甫,两次写白居易,两次写苏轼。比如,他在游历过成都草堂几年之后,一种写作冲动还让他无法自已,他终于痛下决心,拿出几天难得的假期写出了那篇《草堂朝圣》。夜深人静的时分,他在荧荧孤灯下写得热泪纵横。那会儿没有微信传播作品,《草堂朝圣》在《芳草》发出多年,还有人在网上“悬赏”寻找其文本,阅读过这篇寻文帖子的读者多达数千人。任蒙说,几十年间他去过黄州赤壁七八次,也是一种难以抑制的情怀表达,最终使他写了《黄州赤壁谒东坡》。散文不长,仅仅发表在东北一家地级市的文学刊物上,却被上海闵行区录进了全区高中模拟高考的语文试卷,随后被包括台湾网站在内的一百多家教学网站转载,并且进入更多的学校试卷。此文,还被译成韩文和尼泊尔文。
在任蒙的散文里,传统文化不再是晦涩古籍中的冰冷文字,而是散发着现实生活气息的精神纽带,将当代读者带回遥远的精神故园。无论是西北大漠中神秘的敦煌壁画,还是矗立在赣江之畔的滕王阁,皆在他的笔下绽放出新的文化魅力。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思想维度里的深刻洞察
任蒙的大散文蕴含着对世间事物的深刻洞察与思考,让人读后总是有所收获。尤其是他对历史的反思,并非简单的评判,而是站在跨越时空的视角,努力去揭示历史演进的规律,力求给人以新的启示。
在刻画历史人物时,他摒弃片面的标签式临摹,致力于还原人物的真实全貌。他笔下的秦始皇,既是统一六国的雄才大略的君主,又是推行严苛政策的冷酷统治者;李白既是豪放浪漫的诗坛巨擘,又是具有独特性格的逐梦之人,从而一生坎坷。通过对历史人物复杂性格与命运的细腻描绘,任蒙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以及历史的错综复杂,让读者更加切实地感受到历史人物在其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
自然世界在任蒙眼中,同样是一幅充满诗意与哲理的辽阔画卷。他以细腻的感知捕捉大自然的微妙变化,从春日新芽的破土而出,到夏日繁花的绚烂绽放;从秋日枫叶的如火燃烧,到冬日雪花的静谧飘落,他用文字编织出四季流转的壮美诗篇。比如,鲜花早已被人写过千万次,他却写出了不同的视角,让人仿若能听见花开的声音,感受到生命的奇妙与美好。他说:
“花朵的出现,不过是植物在生命繁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像动物一样,要保持其物种的延续,总要完成一个个必到的程序。这种在孕育新生命的最为激动的时刻分泌出来的东西,总是那样充满活力,总是那样光亮、圆润,因而,一切鲜花都带着最富生命力的颜色。”
这篇“思想火花”式的杂感,最早是在河北一家地市晚报发出的,随即被《今晚报》《广州日报》转载,连《北方音乐》和《党政论坛》这种“不搭界”的报刊也争相转载。
正是这样,任蒙在描绘自然景观时,深入探寻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传递出尊重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理念,赋予其哲性思考,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开拓创新中的文学贡献
任蒙散文所追求的艺术风格,力求将雄浑大气与精微细腻完美融合,尽显精妙匠心。他的文字既有江河奔腾的磅礴气势,又有微风拂柳的细腻柔情。
在描绘宏大场景时,任蒙惜墨如金却力透纸背。三年前的端午节,《长江日报》邀请任蒙去一个文化讲堂讲屈原,车过武汉长江大桥时,他突然想到这道大江对于中国文学的贡献,于是他写了《滚滚长江,悠悠文脉》,洋洋洒洒近万字,在《光明日报》发了一整版。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再到《红楼梦》的孕育,历数长江在传承华夏文脉的巨大功绩,史实清楚,论证扎实,娓娓道来,立即引来不少读者的好评。《文摘报》《新华月报》《散文海外版》和河南省委机关刊物《党的生活》等十多家报刊,以及众多大型网站纷纷转载。因为,此前人们都说长江与黄河一样,同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长江究竟怎样孕育华夏文明,没有人像任蒙这样去思考过,这样去梳理过,这样去论述过。像这样为长江的文化贡献“开清单”,任蒙或许是第一个,所以他这篇散文受到广泛关注。
在结构布局上,任蒙也展现出大师级的精湛技巧。有时文章开场看似平淡无奇,却不知不觉以独特视角或震撼场景很快抓住读者目光;主题部分如百川汇聚,围绕主旨旁征博引、层层递进,丰富的论述与描写充实而深刻;结尾时则似余音绕梁,或升华主题,或引发深思,令人回味。
比如《登临长城》,面对无数人写过的长城,他开篇写道:“它像一条浴火的长蛇,曾在漫天硝烟中疯狂地舞动了几千年,曾在天空的血光中痛苦地扭曲了几千年,才留下了今天这具弯曲的遗体;它像一道高高挥舞的粗大鞭影,千百回抽打过我们的民族,最后沉沉地落在这块土地的脊背上。”这寥寥数语,却是作者站在一种历史的高空俯视所得,长城的雄伟风姿与历史底蕴跃然纸上。
在情感表达上,任蒙的大散文情真意切,深沉动人。他将对历史的敬畏,对现实的关注,对自然的热爱,对人性的赞美等诸多情感交织相融,形成一股强大的情感洪流,深深触动读者心灵。读者在阅读中既能感受到他对宏大主题的激情澎湃,又能体会到对细微情感的悉心呵护,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他的作品有力证明了散文的功能不仅仅是抒发个人情感,也可承载宏大历史叙事,也可深入探讨时代命题,也可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其大散文凭借丰富内涵和独特风格,提升了散文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与影响力,使散文成为更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文学体裁。
任蒙的大散文创作具有一定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义,他突破传统散文的固有范式,以其大题材、大格局、大情怀,为散文创作注入新的活力,写出了自己的思想深度与批判力度,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读者认同。任蒙为中国散文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承创新做出了自己的文学贡献,必将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