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AI高歌猛进的一年。
ChatGPT当选英国《自然》杂志年度十大人物,这也是“非人类”第一次入选该榜单。随后,AI也被英国著名词典出版商柯林斯词典列为2023年度词汇。
在人们为ChatGPT所着迷,觉得问题都可以抛给它时,一种关于“工作会不会被AI取代”的恐慌感也随之袭来——2023年美国编剧协会大罢工中,编剧们就在努力争取控制AI参与工作的程度。
在这种趋势下,国内2023年的热门文化事件,却涌现了一股以“普通人”为本的创作趋势。
以下是我们关注到的2023年十大热门文化事件——
01
《漫长的季节》热播,东北文艺继续复兴
△ 濒临倒闭的工厂与落寞的个体,构成“东北故事”里的典型意象。
豆瓣2023评分最高华语剧集《漫长的季节》,在故事里虚构了一个东北城市桦林,即将倒闭的桦林钢铁厂与下岗潮构成故事的主要背景。这不禁让人联想起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黄平提出的“新东北作家群”(与1930年代的“老东北作家群”相对)及他们笔下的“东北故事”。
“新东北作家群”指双雪涛、班宇、郑执等一批近年来出现的东北青年作家,与“郭敬明”们的“青春文学”不同——“青春文学”的故事是大都市的,是明媚的,而“新东北作家群”的作品背景多发生在衰落的城市,故事与下岗相关,是落寞的。
这种复兴,也代表了整个社会不再将目光聚焦在少数成功者身上,转而投向更多的普通人。在东北下岗工人的故事中,我们也多少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02
“打工文学作家”,填补底层叙事
△2023年3月出版的胡安焉《我在北京送快递》
2023年,胡安焉的《我在北京送快递》与“外卖诗人”王计兵的《赶时间的人》相继出版。与大众心目中“沉默”的打工者不同,文字里的他们敏感、细心,会自嘲,也带着些可爱。
近年来,从事蓝领体力劳动的写作者,多次出现在大众视线。如育儿嫂范雨素、“矿工诗人”陈年喜、翻译海德格尔的陈直、“北漂清洁工画家”王柳云等。广义上来讲,不管是打工者自己的文学创作,还是作家创作的以打工生活为题材的作品,都可被称为“打工文学”。“打工文学”兴起于1980年代,与“农民工”群体的生命流转息息相关。
“底层表达缺失”的结构性问题,曾让后殖民研究学者佳亚特里·斯皮瓦克(Gayatri C. Spivak)发出“底层能否发声”的质疑。斯皮瓦克写道,“历史书写中的‘人’或者‘公民’指的只是精英”。但在“打工文学”中,底层不再是被凝视或符号化的对象,他们参与了直接表达——他们书写工作,也书写爱情,书写当下,也书写未来。
03
“北大女生宿舍对话上野千鹤子”,引发女性主义大讨论
△2023年, 上野千鹤子《厌女 》(增订版)出版
“北大女生宿舍对话上野千鹤子”堪称2023年国内女性主义第一事件,此事件引发的舆论焦点,放到了以全嘻嘻为代表的三位北大女生身上,超过了对上野千鹤子(以下简称上野)本身观点的关注。
上野与国内媒体的对话反而更加活跃,在对此事件的回应中,上野给出了一个尊重女性多元选择的答案“即使是北京大学毕业的精英,也和东京大学的女学生一样,只是学习成绩好的普通女性罢了。她们也有着普通女性的烦恼和问题,这也没什么不好的。社会总是处于不完全的变化中,对于处于过渡期的女性来说,迷茫和妥协是不可避免的生存策略。我认为我们无需过多责备个体层面的选择。”
04
电影《芭比》遭遇两级评价,资方或成最大赢家
△电影《芭比》剧照,主角芭比与配角肯
除了惊人的票房——超14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外,电影《芭比》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引发的两极化评价。在国内,《芭比》在豆瓣的最新评分是8.1分,而在虎扑的评分却掉到了4.6分。这两项评分似乎也分别代表了评价的“两级”——一边,《芭比》让无数女孩为之欢呼雀跃、热泪盈眶,一些群体对其的喜爱甚至到了“不看要被开除‘女籍’”的程度;另一边,它却惹怒了某些男性群体,美国右翼政治活动家杰克·波索比克(Jack Posobiec)甚至称“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疯狂的反男性电影”。
而且,作为商品的“女性主义”并非无差别赋予给所有女性,就像《芭比》在电影中所传达出来的,身为白人女性的经典芭比,被允许进入现实世界,其他芭比则继续困在“芭比乐园”,也就是资本世界只承认一小部分女性享有“女性主义”,其他女性则要继续困在职场歧视、家庭与生育劳动的牢笼中。
05
“热搜体质”余华,成为《巴黎评论》首位受访中国籍作家
△《巴黎评论》冬季刊“作家访谈”栏目发表的余华长篇访谈。
年底,余华又火了一把。据《三联生活周刊》统计,从2021年9月到2023年9月,余华大大小小一共上了四十多次微博热搜。今年最出圈的一次热搜,是将“余华”与“潦草小狗”的图P在一起。乍一看,二者还真有些神似。也是在今年,余华同名小说改编的《河边的错误》正式上映,并入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官方单元。
按热搜次数算,余华当之无愧是国内互联网最具有话题性和讨论度的作家。
06
《三体》剧集上线、《宇宙探索编辑部》口碑爆棚,中国科幻逐渐多元
△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海报,这一幕也是主角唐志军最接近“科幻梦”的时刻之一。
《流浪地球2》上映后,读者们期待已久的刘慈欣另一部重磅作品《三体》改编的剧集也终于播出了。《三体》剧集在忠于原著故事背景的基础上,添加了更多现实细节,比如故事主线开始于2007年,剧中强调了当时最重要的社会事件——北京奥运。
《三体》的双重主题“向外探索星空,向内试炼人心”,在张鲁一饰演的汪淼身上确实有所呈现,这一次影视化尝试,成为国产科幻在探索期的重要且扎实的一步,尽管《三体》的影视化可能无法让所有原著粉满意。相比《流浪地球》系列或者《三体》剧集这种宏大的科幻题材作品,《宇宙探索编辑部》则呈现出科幻片文艺、轻盈的一面。
07
ChatGPT,是先进生产力还是“潘多拉魔盒”?
△仅给了它“两个少女牵手、席勒画风”等关键词,全程由openAI旗下绘图产品DALL·E3完成。
如果你对AI的印象还停留在“笨笨的、不会创新、没有人情味”的话,那么ChatGPT可能会让你刮目相看。作为一款由openAI开发的明星产品,它一出现就威胁到了现如今的互联网“巨头”——据瑞银2023年2月研报,ChatGPT发布仅两个月后,月活跃用户数就达到了1亿,成为有史以来增速最快的互联网app,相比起来,进入国际市场的TikTok,花了9个月才达到1亿用户数,谷歌则用了1年两个月。
08
Citywalk:“顶流”的爆火与争议
△社交媒体“小红书”上,关于香港、上海、广州的Citywalk笔记。图|小红书。
2023年短短几个月间,Citywalk经历了从小众热门、出圈爆红到引来争议的“顶流的一生”。据DT商业观察,Citywalk的爆红是“天时地利人和”,既赶上了疫后出游热情饱满叠加性价比消费、以及“疗愈”在都市年轻人中盛行的时机,又碰巧被关联到“i人体验”等热门人群相关的具象场景,从而跳出旅游的限制,跃为一种生活方式,率先被引爆。
09
涿州洪灾,实体出版业的“至暗时刻”
△中图网的图书库房在涿州洪灾下的受灾图,图|中图网官方微博。
今年7月底8月初,中国北方尤其是京津冀地区发生了强降雨,洪水席卷而至河北保定涿州。自2017年,北京市最大图书物流企业的“北京西南物流中心”搬迁到涿州与北京房山区后,涿州便成为国内出版业的大后方。
可这场突如其来的洪灾,令至少上百家图书库房受到严重损失,图书码洋(全部图书定价总额)损失或超过百亿元。其中,中图网创始人黄平对外表示,被淹的图书直接损失约3亿码洋。黄平说,“这是中图网创办25年来最具毁灭性的损失与打击”。而且由于图书库房的特殊性,大多无法购买保险,这次的损失因此主要靠公司自己承担。
10
短视频平台上,普通读者的更多阅读选择
△ @1379号观察员 解读《百年孤独》的第一集,波状图块代表书中男人的生命轨迹,圆点状图块则代表女人。图|@1379号观察员解读抖音号
抖音上的读书博主@1379号观察员 对号称大多数人看不懂的《百年孤独》下手了。在第一集8分钟的视频中,针对书中繁多拗口的人名这个“老大难”问题,@1379号观察员 没有列家族人物谱系图,而是用了一张图表分析书中男人与女人分别从出生到死亡的轨迹,并得出各自生命轨迹的曲线,辅之以动画形式与接地气的表达。
(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