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奖之夜丨文学不会让任何人空手而归
初冬的水乡乌镇,昼夜温差挺大,白天暖意融融,日落夜凉如水。但是,文学的热度特别高。
11月19日晚,“2023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之夜 ”在桐乡乌镇举行,与之相伴的,还有从11月16日持续到20日的“茅盾文学周”,在杭州、桐乡两地举行。
文学为乌镇注入了文化的水源。这几天,对于记者而言,乌镇不仅是书香四溢的盛会,也是争分夺秒的战场。
在乌镇推开的文学之窗中,看到名作、名家,追溯茅盾的心愿与这个茅盾文学奖的精神,而后,通过文学看到整个中国大地和这片大地上发生的故事。
同时,文学如何破圈?文学如何与时代的新事物进行碰撞?大家在思考,也在实践。
推开一扇文学的窗
最近一周,如果要看“顶流写作圈”,绝不能错过乌镇。
搬书可以偶遇莫言,逛街能撞见毕飞宇,如果起得够早,可以和晨跑的刘震云合个影,随便走进一家小餐馆,对面坐着的都可能是一桌作家。
桐乡作家、阅读推广人夏春锦在朋友圈晒出了自己的“乌镇奇遇记”,令人艳羡,却也是不少人近日的缩影:
11月18日晚如约到乌镇与中国人民大学孙郁先生共进晚餐,酒店门口撞见行色匆匆的麦家,进酒店后又与刘亮程擦肩而过。吃饭时四周坐的有张炜、乔叶、杨志军、鲁引弓等。饭后与孙老师偕复旦郜元宝教授散步,路上偶遇正在跑步刚刚卸任中作协副主席的陈彦,行至酒吧街时《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作者迟子建迎面走来,她主动与孙、郜二位热情招呼……一路上听两位老师畅谈文史掌故,点评当今作家作品,大饱耳福。
毋庸置疑,这是茅盾的影响力,浙江文学的影响力。
新文化运动开辟的中国现代文学,浙江占据半壁江山。鲁迅、茅盾、郁达夫、夏衍、艾青、丰子恺等一系列文学巨匠留下了浓墨重彩文学记忆。
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上,透过文学之窗投射进我们生活的细节无处不在。
韩雪站在五座“红色的书名号”之间唱响一首《写故事的人》,歌词中“写朴素 的灵魂 赤脚狂奔过的青春,写父亲的眼神 归乡的票根,写大树 的年轮 来自每束光的馈赠……”
致敬着每一个用文字记录中国故事的写作者。五位茅盾作者的获奖视频中,红色书名号也出现在生活点滴之中,共同读好生活这部大书。
现场,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冶力关镇中心小学与茅盾母校浙江桐乡乌镇植材小学的孩子们共同唱响《夜空中最亮的星》,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曲终了,孩子们手中捧着耀眼的明星,其实正是一本本图书。灿若星辰的书籍,点亮过无数人生道路。
正因为茅盾文学奖,不少作家第一次来到乌镇。毕飞宇就是其中之一,在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之间,他刷新了对浙江的印象,也勾起了不少回忆,他说:“在浙江文学馆,有一个用浙江作家的名字命名的奖项厅,走进那个大厅,我突然想起,我得过两次鲁迅文学奖,两次郁达夫小说奖,一次茅盾文学奖,一次林斤澜文学奖,加起来就是六座奖杯了,这对任何一个写作者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激励,怎么评价都不过分。感谢浙江的前辈作家,感谢浙江。浙江是我的幸运地。”
寻找破圈的“孙悟空”
“破圈”不是个新词。让文学破圈,也不算个新话题。
但在“新时代 新创作 新阅读——新时代文学跨界传播论坛”上,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巧用文学比喻,仍让人眼前一亮。
李敬泽说:“大家都看过《西游记》,每次取经路上遇到艰难险阻,孙悟空就会用金箍棒画一个圈,把师父唐僧放到圈里,然后自己出去降妖打怪。在文学破圈这件事情上,作家们就是唐僧,那么谁是孙悟空呢?”
作家、出版人、读书博主、新媒体平台共聚一堂,头脑风暴开始了。
在小镇上的通安客栈,我和《千里江山图》的责编之一江晔约着见了一面。这位入行六年的年轻文学编辑,参与过不少优秀作品的编辑工作,比如陈福民的《北纬四十度》,马伯庸的《大医》,田耳的《秘要》,三三的《晚春》等。《千里江山图》是她第一次参与编辑的茅盾文学奖作品。
“对我来说,作家的信任和市场的信任都弥足珍贵。”江晔说,《千里江山图》“跨界”传播非常成功——
目前,《千里江山图》电视剧、电影、广播剧、评弹、话剧都在顺利推进。在今年公布的“丝路书香出版工程”“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中,《千里江山图》英语版、德语版、西班牙语版已经入选。
长篇小说的阅读,是一个需要耐下心来的事,“破圈”在凸显一部小说影响力的同时,一定也会其自身进行反哺。从这个角度来说,《千里江山图》不会是唯一。而文学的边界也从未被定义,它也需要不断开拓。
长与短的碰撞
短视频和长篇小说——一短一长的两种“精神食粮”,是否又各有长短?作家大咖们,和我们一样爱刷短视频吗?
当鲁迅长孙周令飞在茅盾文学周上被问到这个问题时,他回答自己刷短视频的时间占90%,看书的时间10%,引得无数网友热议。
在茅盾的故乡乌镇,这也是重要议题。在“短视频时代长篇小说该去往何方”论坛上,阎晶明、刘亮程、金仁顺和弋舟四位作家金句频出。
金仁顺说,天下第一等好事是读书,这点自己深以为然,背爱马仕不如背《红楼梦》。
弋舟则转换了一个思路,“这个话题能不能换过来呢?长篇文学时代下,短视频应该去往何方?我们现在说短视频,我相信我们对它的那些负面理解和看法,更多是因为海量短视频里有相当多的不是很完美的短视频存在,当然也会有非常优质的短视频。”
弋舟最近看的一个短视频是以本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刘亮程为主角的《一梦本巴》,他觉得,即使脱离小说本身,这也是一个极有感染力的一个艺术品。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茅奖得主刘亮程还自己做过短视频,他隐居在木垒书院已十余年,“那个地方发生的事比较多,我自己会拍一些小片,由助手剪或者我自己剪。”
不过刘亮程也表示,他很少通过短视频去了解一本书,因为所有短视频没有办法介绍一本书。
因为文学,更多人聚集到这个江南水乡中的古镇。大家共同思考与文学相关的一切,并为乌镇、桐乡、浙江的文脉续写新的一笔。
这让人不断想起金仁顺在乌镇说起的那一句:读书是天下第一好事。
是的,文学的馈赠或许各不相同,但绝不让任何人空手而归。
(方涛)
当茅奖回到文学的精神故乡
“漫长的岁月和迢迢千里的阻隔,从未遮断过我的乡思,我的家乡乌镇……”1980年,茅盾先生在《浙江日报》发表了《可爱的故乡》一文,字里行间情深意切,饱含着对故乡的眷念。
随着“茅盾文学周”的持续进行,今晚,又一重磅“大戏”即将开启——“2023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奖之夜”在茅盾故乡乌镇举行,承载着先生心愿的茅盾文学奖终于又“回家”了。
对于这一文学嘉年华,浙江期盼已久。茅奖“回家”,回的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故乡,更是回到了文学的精神故乡。这不仅是故乡对茅盾先生的致敬,也意味着中国文学的精神之光将把这片文学热土照得更亮。
一
其实,这不是茅奖第一次“回家”。2000年至2008年,连续三届茅盾文学奖曾在乌镇颁奖。时隔15年,先生故里又焕新颜。那么,此次茅奖“回家”,带来了哪些惊喜?
一次颁奖和全民的参与。此番,是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决定打造“中国文学盛典”之后,第一次以茅盾之名举办的大型活动。除了颁奖这个核心环节,文学论坛、作家签售、项目签约、文学嘉年华表演等各色活动同步上演,一批作家还走进学校、企业、乡间,呈现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盛事。
行走在乌镇,好似一场流动的文学盛宴。转出弄堂,话剧表演再现茅奖作品经典桥段;伫立桥边,文创摊位人头攒动;还有灿星朗读、环境朗读、声音亭等呈现的多重朗读会,在小桥流水间,回响悠长。
一场对谈与集体的致敬。在前两天的“茅盾文学周”启幕现场,“致敬”是一大关键词,不仅是致敬茅盾,还有与茅盾有关的集体群像。例如,茅盾与鲁迅便是亲密的文学战友,两人因文学结缘,因志向而相知。当天,茅盾和鲁迅的后人一起来到现场,讲述先辈们跨越时空的友谊。先辈们的人生经历和文学作品,是后来者汲取力量的无穷宝藏。
一行足迹和众人的奔赴。茅盾文学奖已颁发至十一届,每一张榜单、每一部作品,都是一次弘扬时代精神的“再出发”。在乌镇,文学又在酝酿着更多可能。“昭明书会·文学产业化”“伯鸿阅读·文学市场开拓”“茅盾有戏·文学作品转化”……专家学者与文学爱好者,共同探讨拓展当下文学“出圈”之路。
有人这样感叹,“今天,文学已死,尤其是严肃文学。在快节奏的当下,短平快才是主流。”然而,茅奖的热度给出回应,长篇小说并不缺读者,经典文学依然是大时代中的精神灯火。
二
茅奖“回家”,这个“家”,更是文学精神和文学信仰的归处。作家苏童说:“在子夜写作,像春蚕吐丝,这是茅盾先生为我们指引的创作之路。”茅盾的这条路究竟是啥?这或许是文学的一个终极命题。我们今天怀念茅盾,他的经验、精神,依然是永不过时的启示。
用心灵感受现实。茅盾曾表述自己的文学主张,强调文学应该反映人民的生活、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关心现实,是茅奖作品的主要特色,也是茅盾文学主张的延续。
比如,本届茅奖作品《宝水》,以带着泥土味道的乡村笔触,将中国当代农村的成就、问题、迷惘在四季流转中娓娓道来,在主人公的疗愈中慢慢剥开。这两年,我们也看过不少网红文学作品,例如,快递员胡安焉的非虚构作品《我在北京送快递》,用一个个平凡隽永的时刻,打动了千万读者的心。真诚是必杀技,生动、鲜活、真切,永远是文学打动人的第一要义。
用作品回应时代。巴尔扎克曾自诩要做一个时代的“书记员”,这句话在茅盾身上同样适用,从茅奖作品来看也同样适用。比如,充满反思的《芙蓉镇》《冬天里的春天》,改革开放后的《钟鼓楼》《沉重的翅膀》,聚焦反腐的《抉择》,关注特定人群的《天行者》《推拿》……每一部作品,都在清晰而又深刻地呼应着滚烫的时代。
用文学传承文脉。茅盾旗帜鲜明地主张,文学要有民族精神,应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与民族特色。对脚下的土地负责,这是许多作家从茅盾身上汲取到的养分。
比如,此前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尘埃落定》《一句顶一万句》,还比如本届茅奖作品《本巴》《雪山大地》,等等,这些作品声声传唱那些无名者的故事,代代延续对脚下土地的深爱。
三
茅奖“回家”,对浙江而言意义尤为特殊。都说“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半部在浙江”,鲁迅、茅盾、徐志摩、郁达夫、夏衍等作家,曾形成席卷全国的文学“浙江潮”。
那么,当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环境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今天,大众更需要怎样的文学作品?浙江文学又该如何持续生长?笔者借此次茅奖“回家”,进行了思考。
比如,更多地关注当下现实,凸显浙江特色。近年来,浙江加快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文学浙军”传承茅盾等前辈们关心现实、呼应时代的精神,在文学实践中已有不俗表现。像2000年,作家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一、二)获第五届茅奖;此后,关注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江东去》、讲述“义乌传奇”的《鸡毛飞上天》、透视城乡变迁的《南货店》等一批文学作品,描绘着这片热土上的壮阔波澜,也获得强烈反响。
但从匹配茅盾文学奖的高度和厚度上来说,许多作品还有一定差距,真正在艺术和思想层面达到高水准的鸿篇巨制不多。此次茅奖“回家”,必将进一步激发“文学浙军”的创作热情、地域文化自觉、社会责任感等,用文学的视角解读浙江。
比如,适时、适度地向新的文学形态转型。有学者指出,文学与网络、影视等载体的结合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新的文学形态势如破竹,如网络文学、摄影文学,等等。“茅盾文学周”期间,短视频时代下长篇文学该去往何方等话题也成为讨论热点。
近年来,在网络文学领域,浙江优秀作家、作品频现,不少作品在海外也备受欢迎。接下来可以更多承担起社会责任和文学责任,提升内容水准和艺术内涵,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学、看到浙江文学。
再如,让优秀文学作品多样化走入大众生活。当下,除了市场化、产业化,文学的大众化也是需要去回应的一个现实课题,这关系到文学的生存、发展与繁荣。对此,浙江也在不断探索。
今年10月底,浙江文学馆正式对公众开放。这座酝酿了20余年、建设了4年多的文学殿堂,以文学为魂,呈现浙江文人、文章、文学的璀璨历史,并将之呈现在公共文化空间中供公众零距离学习感受。
设立文学奖时,茅盾先生曾说:“我衷心地祝愿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昌盛。”说到底,文学的繁荣昌盛,离不开用心用情的创作队伍和热忱的文学爱好者,更离不开奔涌向前的时代和创造这个精彩世界的人们。
古镇的欸乃桨声,也是穿越时代的新声。期待会有更多作家、更多作品、更多经典,“盛放”在雄厚广阔的中华大地上。
(嘉轩)
展现新时代中国文学的万千气象
日月之行,星汉灿烂。11月19日晚,“2023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奖之夜”在茅盾先生故里——浙江桐乡隆重举行,同步于浙江卫视和爱奇艺等网络平台联合播出,向“攀登”文学高峰的作家们致敬,让优秀作家作品以更丰富的文艺形态、更新颖的传播方式与大众相遇。
杨志军《雪山大地》、乔叶《宝水》、刘亮程《本巴》、孙甘露《千里江山图》、东西《回响》5部长篇小说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它们是对新时代文学成果的一次重要检阅,反映了广大作家讲好中国故事的共同努力,展现了新时代中国文学的万千气象。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学备忘录和心灵史
茅奖获奖作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学备忘录和心灵史。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评论家何向阳分析了获奖作品的各自特点后,指出总体的共同特征:“获奖作品都有蓬勃鲜明的时代精神,体现了这四年来长篇小说的新成就。具有深沉的现实关切。小说对现实展现了文学的关注。这种关注不是浅表的蜻蜓点水,而是深沉的向内掘进;有着灼热的人民情怀,《雪山大地》《宝水》《千里江山图》等作品都是置身于人民中间,从人出发,将个体的人与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我’对人民的热爱,写出‘我’如何融入到‘我们’之中。在对‘国之大者’的书写中透露出对人民的深沉之爱;具有坚实的本土风格和创新精神。从新时期一直到新时代,当代文学经历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坚实的中国式本土风格与融汇人类文化的创新精神。五部长篇小说各自的风格创新都有体现,无论是人物形象塑造,还是小说结构、语言特色,都是可圈可点的,又不同程度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的复归,这是一种经由时代发展和主体创造而具有的开放品格的现实主义,融汇了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等优长,展现了具有中国文化审美观念和时代精神的现实主义。”▼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
本届茅奖评委、评论家丛治辰感念评奖的那些日子:“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茅盾文学奖的文学追求,即时代性、人民性、创新性的统一:作家们在普通人身上看到了值得被文学记录的时代光辉;获奖作品都体现出反映时代、理解时代的强烈诉求,表现出个人理解世界,文学表达时代的探索勇气;新人形象、先锋笔调、多元叙述方式以及类型文学、影视文学叙事手段的化用等,都体现了茅奖对创新的重视。”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深扎”,这是文学的方法论。《十月》杂志执行主编、评论家季亚娅认为本届茅奖所体现的时代特征是文学的“行动性”:“作家们到中国的广袤大地上去,书写时代经验与实践,一种扎根于广阔中国大地的感知方式和审美方式正在生长,根须触到土地上八面来风的新鲜经验,我们与土地的情感连接,由此生长出当代文学的主体性。获奖作品去往历史和文化的纵深,去往乡村建设的现场,彰显历史与时代中的人性和理想主义之光,是英雄主义的‘千里江山’,也是无数平凡人的心灵‘回响’。《十月》杂志首发的《宝水》《本巴》都是当代作家‘深扎’大地结出的硕果。”
作家杨志军在青海生活了近40年,小说中的故事都是他亲身经历的,他很感慨:“《雪山大地》的写作过程就是投入雪山大地的怀抱,带着对草原的深情,对酥油的热爱,回望自己的童年与青年时代,写出半个世纪里父辈们在青藏高原如何生存和发展,如何与当地藏族同胞肝胆相照携手互助的奋斗历程。”父辈们的生命史与青藏高原现代化发展史的交融让小说饱含着艺术感染力,为深入生活,提升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重要的创作实践经验。
“对于文学写作者而言,中国乡村正在发生着的巨变是一个具备无限可能性的文学富矿。要在其中挖宝,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确实缺一不可。”这是作家乔叶创作《宝水》的重要心得,她以“跑村”和“泡村”的方式,走进村庄,深入生活,沉浸式地倾听和记录,听到村民和乡村干部藏在深处的微妙心事,有一种感同身受的理解。无数扑面而来的鲜活细节让乔叶真切地意识到“深扎”的收获,大时代与小细节的辩证关系:“宏阔的时代必须附丽在这些细节里,而这细节又由无数平朴之人的微小之事构建,如同涓涓细流终成江河。”
本届茅奖获奖作品和提名作品最大的特点是着眼于改革开放以来到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一方面表现当下中国现实,人民生活面貌及精神世界;另一方面注重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现中华民族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贡献。本届茅奖评委、评论家吴俊认为:“讲好中国故事已经成为当代作家的自觉意识,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有了充分提升,茅奖作品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示范性文本,文学批评应该在这方面深化探讨和研究;茅奖作品也是大学课程教学的重要资源。当代文学经典进入课程教学,是急需推广的新时代大学人文建设、人才培养的使命。”
把创新精神贯穿文学创作传播全过程
“只有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扎根在人民的生活,我们的文学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中国经验、中国故事、中国精神的书写,归根到底是要打通人民之间最真实的生命体验与美学经验。”作家孙甘露从深入生活与文化传承两方面谈论文学创新:“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和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知古鉴今,继往开来。每一次关于文学的再实践、再创造,新的时代思想、社会理念、人文精神都会融合进来,世界因此呈现出新的视角与侧面。”
《本巴》是向《江格尔》史诗的致敬之作。作家刘亮程从草原文化的说唱传统中,获得构思《本巴》的灵感。“我想在这些古老神奇的说唱之外,说出自己的声音。在史诗言说的尽头,找到自己无边无际的想象和结构一部小说的方法。在语言的地老天荒中写出属于自己的文字。”刘亮程倾心面对家乡、土地和生活,探索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文学叙事。
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生活,作家如何在文学创作中融汇创新?作家东西分享了他的经验:“把创新精神贯穿文学创作全过程。首先,要在生活中寻找新灵感,要在生活中寻找新人物,还要在写作中研发新词。”谈到《回响》的写作,他很有感触:“做一个写作者,我是幸运的,我恰逢巨变时代,中国从物质到精神都发生了变化。新人物不断涌现,新情节层出不穷,新事物屡见不鲜。”
第十届茅奖获奖作家徐则臣表示:“对我而言,茅盾先生是双重意义上的前辈与楷模。有幸获得以茅盾先生之名命名的文学奖,更是一名作家无上的荣光。茅盾先生也是我所供职的《人民文学》杂志的首任主编。他所开创的《人民文学》的文学与编辑传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文学》人,能够置身于这一伟大的传统,我深受滋养,也倍感荣幸。”
青年评论者杨毅敏感于文学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中国文学盛典’将埋头书斋的作家请上舞台和屏幕,成为文学盛典的主角,既是对作家创作劳动的尊重和肯定,也激发了社会对文学的关注。电视、网络平台直播的方式,热烈而生动地展现新时代文学成就,意蕴丰富的文学作品,在屏幕内外拉近观众与作家的距离,特别吸引Z世代年轻观众,让他们直观感受作家的气场、文学的魅力,与新时代文学同频共振。”
(王雪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