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走在大地上
一
从名字开始。
古人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2018年刚一踏上新征程,就进入一种状态,到2019年3月份就是《大地》文学报再次复刊十周年了。十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可以是漫长的,也可以是短暂的。但对于民间办报来说,即漫长又艰难。如一个挑担的人,挑二十斤东西上路很轻松,挑一百斤,感觉就不一样了。用乡间的俗话讲叫,远路没轻载,也就是心里压力和责任压力,双重性的感受。
梦也好,干也好,任重而道远,也就是双重之感。十年之苦,十年之乐都是在不断奋斗中获得。如前进一步,要用一月来丈量,前进十步要用一年来丈量。像刚结婚的夫妇,就盘算生孩子一样,虽然生男生女是自然的事,也要给孩子起好名字,所以这个春天一开始,就想到收获的日子。经过数日的思考,就产生了《人生走在大地上》,祝贺《大地》文学报复刊十周年。
二
名字有了,其内容也要名符其实。
中国人看事有自己的规矩,一看三,三看五,十年究竟怎么看呢?原《大地》文学报,是从潜流的,“不合法”的状态下,到现在被认可的《人生文学报》这是时代进步的象征,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写照。如登山一样,越往高处爬越艰难,这是自然的。但也要看到环境大大好于以前,重复的是坚守、创新、发展,才能适应于新时代的需要。也只有思想不断地开放创新,才能在已走出的路上,更进一步。正如一位老人说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我他妈的也越来越老了。”这是自然规律,谁也阻挡不了。所以要向英模看齐,向先进学习,才有希望把事业推向高端。正像陈开枝老人说的,苦干,实干,拼命干,有了这种精神,自然就产生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就是今天所需要的。群星捧月,众人拾柴,就可以路子越走越宽广。坚守了昨天,才能赢的今天,赢得今天,才能有希望辉煌明天。
从2015年,我就为自己提出了“人老三件事”和日读二三万字的书报计划,三年过去了,现在仍然坚持着,再坚守三年怎么样呢?到那时我就八十岁了,和现在的健康老人比,还是可以坚守的。还是那句老话,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不问得失有多少。人近黄昏不可怕,倾听雄鸡报春晓。
三
环境决定意识,智慧就是动力。
近一段时间来,当一些好心人看到我在灼热的阳光下,或是穿行在风雨连绵的街道上,骑着自行车一个人送报,真的有些辛苦疲劳所感,对我提出办双月报的劝导。我有时也感到力不从心,这也是可行的,也会得到众人的理解。可又有几个比我还老的老人,他们也提出相反的建议。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明年是建国70周年,全国各行各业都在党的十九大精神鼓舞下制定出自己创业发展的前景,设定出从2018年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在这种时刻,做为比较受欢迎的民间小报,怎么能放慢自己的脚步呢?再说,从2009年3月复刊到2015年,这种最艰难的时光都熬过来了,在近期一年好似一年的前景下,突然放慢了脚步,也会在社会上引起一些议论。所以我不止一次的,上下左右的考量,最终还决定坚持办月报,如果有愿意办专刊的,继续办下去。想尽各种办法,培养新生力量,扩大发行范围,逐步由县城向社区乡镇深入发展,逐步壮大力量。提高文学报的品位,减少错字病句,提高印刷质量。接受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更广泛的团结各界的文朋画友,真正把小报办成人生旅途上的伴侣和益友。
四
立足本地,面向人生,聚焦价值观,走向社会,回顾近二三年的实践经验所得,过去是我要办,非办不可;现在是要我办,不办不行。当下的问题是如何日上竿头,更进一步的问题。比如办专刊,人家给你资料,又给了你钱,你能推出门吗?这不是办报的态度,也不是服务的动机,更谈不上初心和使命,所以我很愉快的接受了。这就是应尽的责任,不是进退两难,而是再出发再发展。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才能走向明天,走向辉煌。与时俱进,才能体现价值。不断完善自己,才能影响社会;根基牢固,才能健康成长;枝叶繁茂,才能硕果累累。
总结十年的办报经历,我深深体会到,两种力量的存在,一是个人的,二是社会的,两种力量同时存在,又相互依赖,都是无穷无尽的,世界上没有不成功的事,只有不成功的人。
我不止一次的想过,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文学辉煌的年代,是一个文学社团风起云涌的时代。大地文学社顺应时代,一呼即应,刚一破土,就声誉雀起,可是刚一起飞,就差点儿跃进泥淖里。那时的文朋诗友,如雨后春笋,遍及天涯。三十年过去了,还有几人默默耕耘呢?真正成了作家诗人的,也屈指可数,大多数早已销声匿迹了,那时的社团还有几家?我不得而知。
如果有人问《人生文学报》为什么能在今天能以重整山河,立足于不败之地呢?千言万语凝成一句话,就是像杰克·凯鲁亚克写在《在路上》的一段话:“我一辈子都喜欢跟着让我有感兴趣的人,因为在我心目中,真正的人都是疯疯癫癫的。他们热爱生活,爱聊天,不露锋芒,希望拥有一切。他们从不疲倦,从不讲些平凡的东西,而是像奇妙的黄色罗马烟火一样,不停地喷发出火花。”这话对我来说,也算得上恰如其分。2015年,根据当时情况,我决定每季度增加一期书画报,当然有些用老眼光看事的人,不过说说而已,没有人当回事,可对我来说,说了就算,定了就干,经过多方努力,结果还是实现了愿望。
2016年,根据实际情况,又增办了专刊,一年下来,办了六期,平均每二十天办一期,能不忙吗?这是我一生不能忘怀的。
五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失时机的抓住机会保持清醒的头脑,拓宽道路,时刻轻装前进,是我学习、写作、办报的三个坐标。实践告诉我,没有求真好学的精神,就不能接受新事物;自己的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就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没有坚强的耐力,不断克服困难的拼搏奋斗精神,就不能战胜前进中困苦和艰辛。所以我每年都要自费订阅千元左右的报刊和图书。我订阅《诗刊》《读者》《儿童文学》《文摘报》《文艺报》都有三十年到四十年的时间,自然地保证我日日有书报读,年年有新作品登陆国家报刊。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办民间小报,和办大报只有大小之分,公办和私办之分,别的都大致相同。我自己常说,十年办报,收获多多。接触的各界人士是一大笔财富,深入生活,人入其景,心入其情,贴进大众,同舟共济,除了本身的力量还有众人,整个社会都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亲历资料故事,为自己的诗人梦作家梦,拓宽了创作丰富的途景。
人生如戏。光会唱主角不行,也要学会唱配角,丑角,跑堂的都是不可缺少的角色。主编,责编,记者,读者,投递员一肩担,小报才能坚挺过来。我可以用一句话说,这个十年比我前60年的历练要付出的多,当然收获也不小。多少年后,这个小报的历史怎么写,社会对这个小报怎样定位评判都是不可多得的。世界上最难的是做人,最难做好的还是做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赤裸裸生来,坦荡荡而去,生于清贫,死于安乐足矣。
六
《人生文学报》仍然在路上。
十年风雨,十年征程,在人生的道路上,可以说是最艰辛,最繁重,最光彩的十年。真的没想到出生在农村,生长在家乡的草木之人,路走到今天,还能为父老乡亲,文朋诗友,为社会做出即欢心愉悦,又磨励意志,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一道亮丽的光彩,这是我在退休后十年里放射出的人生火花。如果有人问,十年后的《人生文学报》的路子怎么走,还要走多远?我可以用一句话告诉大家,《人生文学报》仍然在路上。
不忘初心,不是一句口号,牢记使命也不是一句笑谈,而是要用一生的生命做为代价的,要实实在在的言论和行动的统一在日常生活中兑现的。在中国历史上,有人问过曹雪芹先生,为什么要写《红楼梦》时,他说:“因为不想让记忆中的女子消失。”一语道破天机。我写“人生走在大地上”的本意,也可以说是,自从2009年3月复刊,《大地》以来,每年的春天我都纪念这个日子,没有别的可说,只是想让大家看一看这个十年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原《大地》文学报走过三十周年时,我写过一篇文章叫《一个人的世界》,文章最后有几句话:“复刊到十年上,我就78岁了,那时是个什么样子,只有天知道。”那时的天就是现在时。从这个意义上说:《人走在大地上》就是大地与人生的续篇。至于要走多远,还是那句话,只有天知道,那时的天就是未来时。
新年新气象,新年新做为。轻车熟路也要创造出新的成绩。坚持自己的办报特色,更广泛的惠及读者文朋诗友,扶持青壮年作家诗人。巩固阵地,扩大实力,逐步向社区村镇沿深,使小报成为地方区域文学的一面旗帜,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光点,为社会主义文学事业不断地开拓创新,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俗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发展难上加难,做好一件事应不容易,而坚持数年,并且俞做俞好。
年年有进步,岁岁有创新,还是需要潜下心来,十年磨一剑,三十年如一日,探索求新,向着更开阔,更壮丽的方向前进,让春天的花开的更艳,秋天的果结的更硕。
七
《人生文学报》已经走过三十六年的路程,回想这段历史是怎样的呢?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即十年排徊期,十三年冰冻期,四年过渡期,十年复兴期。
一:十年排徊期,即从1985年10月算起,到1995年共出版《大地》文学报35期。分别是,1985年出版1期,因故停刊。1988年复刊,出版9期,1989年出版5期,1990年出版4期,1991年出版5期直到1995年共计出版35期。如走路,走走停停,有钱就办一期没钱就不办。所以这个十年,就是坎坎河河,断断续续,东躲西藏,徘徘徊徊度过来的。
二:十三年冰冻期。时光转到了1995年末,因山穷水尽疑无路,走进冷冻时期,这一停就是十三年,当时的心境是个什么状态呢?现在回忆起来,以诗为证:
一年一度春风来,春风送暖百花开。
我盼《大地》再复刊,时代唤我上天台。
犹抱琵琶半遮面,口唱山歌也风采。
只有圆我诗人梦,苦辣酸涩脚下踩。
三:四年过渡期。待到改革开放的大潮走到二十一世纪,伴随着各种新事物不断开拓创新,经济日益壮大。繁荣发展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也给民间社团带来了勃勃生机。天时地利人心向上的趋势就有了新的要求。《大地》文学报,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开启了第三次复刊,真正走上了办月报的初心。能不能沿着自己设计的路脚踏实地的办下去呢?用一句话说,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深一脚浅一脚,甚至是跌跌撞撞,摇摇晃晃,喝口河水,擦破脚趾都是不可避免的。虽然走上了办月报的实施时期,做为办报人的心胸,并不是脚踏实地走自己想走的路。因为初办大地文学报的阴影,总是像一根藤缠树一样的杯中蛇影,时在胸中泛起。没有办公地点,没有办理社团登记手续,得不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认可,所以总是怕这怕那,说不清哪一天再来个“非法组织”被取缔。所以试着瘦身,别出心裁的把大地文学社更名为鲁石工作室,把《大地》文学报更名为《人生文学报》,这个过程从思考到成熟,从梦想到实施用了四年时间,所以待到《一个人的报社》出炉时,还是没有开足马力,全部放开。为了多方征求读者意见,在纪念《人生文学报》改版六周年时,也就是2018年3月。我已拟好了题目:一个人的报社。争取一位退休年过八十六岁的老教师时,他说:“这个名字不妥,太突出个性了。”我听了后,又疑惑忐忑不安。唉!我们这代人呵!什么时候完全摆脱掉那个看不见的阴影呢?按现在的梦想,自信人生二百年。七十不言老,八十康庄道,攀登人生向高峰,一步一步上云霄,还是可以实现的呵!
四:十年复兴期。十年复兴期要从2012年元旦开始,就是因为2011年初,不应发生的一段“小麻烦”,又让我吃了一惊。但有些人不知我是个硬汉子,是不容易被人的恐吓所吓倒的。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总认为吃一堑长一智者为聪明人,就怕一些人一度被蛇咬,看见绳子也害怕的懦弱者。吃一堑总是徘徊不前,犹豫不决,不肯向前迈一步走出泥淖。待我戳穿了那个自作聪明耍小诡计者,就大踏步的走自己的路。为了把耽误的空白补回来,我以办增刊的形式填补了办月报的空白点。结果经过加倍努力,不但补齐了欠缺的月报,还大大的超出预期。这在我自办民间小报的历史上,也算得上一个奇迹。超体脑力的付出,换来难以想象的硕果累累。2016年和2017年,二十四个月出版了三十六期,《人生文学报》,这个超人的成果,将是我一生的骄傲和自豪。
当记者问我,在新的一年里。有哪些新的打算与措施?我微笑着,并胸有成竹的说:“新的一年对《人生文学报》已经做了一些调整”正好新年第一期马上就要出版了,我拿出校样给记者看:版头题字一年更换一人,以前的宗旨板眉也更换成主编诗语“鲁石诗话”更换成“每月一诗”,原来的“鲁芽园地”更名为“鲁苗园地”。并于去年12月份公开向读者声明园地作品全部免费刊登。我还有个不成熟的想法。如果有一天,我能依靠自己的作品挣到能支撑出版小报和办刊的经费,就不用向读者集资了。但愿这个梦想早日实现。
当记者问我:你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度过的?我坦率的说:每天我要拿出两小时锻炼身体,每天必须工作十至十二小时的阅读写作编辑约稿,排版送报才能按时完成任务。人老了,每天睡眠五六小时足够了,想多睡也多睡不了。我的梦想还在未来,写了那么多的诗文总要整理出版几本书才能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社会。在新的一年里,争取向党的100年华诞交份闪光的答卷。因此,赋诗一首:
世人皆望夕阳红,我盼夕阳情更浓。
童心八十不言老,但愿圆我诗人梦。
周庆红 笔名,鲁石,1942年出生,山东省高唐县人,中共党员。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聊城市诗人协会理事,县作协副主席。原大地文学社社长、《人生文学报》主编、《高唐文艺》执行主编、中华诗词一级著作家、中华诗词德艺双馨著名作家、中华诗词名家风范诗人。
从小爱好文学,在全国50多家报刊发表作品千余篇首,获各种奖项30余次,出版诗文集12部,2019年,被县畜牧水产服务中心和县老干局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攀登自己的高峰》自我小序
经过数月的构思和整理,终于完成了一部还算满意的诗集,命名为《攀登自己的高峰》,这不但是一首诗的名字,也算近年来,一直努力的结晶。所谓攀登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标志性词语;所谓自己,那就指我一人了,说到底,就是不断励志的诗篇,高峰当然指的比过去高,哪怕高出一厘米,那也是通过不断努力奋斗的结果。真的攀爬几十年的高度,再上一厘米,那也是不付出相当的气度和力度。是不可能实现的,就像人老了走路一样,脚步不那么稳,步速也不那么灵了,走一步都要使出浑身的力气,与长跑运动员,跳高运动员,达到了极限的目标了之。
收入本集的诗稿,大体分三辑,第一辑 为根,二辑为诗人梦,三辑为攀等的举措。简单为:根、茎、稍,如一棵树,归结到“大树诗人”原梦或叫圆梦即可。
这些诗大部分创作于2020年和2021年上半年,只有很少几首,创作于2019年,时间跨度在三年左右,也算是新作。
因为出书是为读者看的,没有必要自己要说多少前言后语,因为读诗是需要动脑的,是一种心和灵的交流,如心理咨询相通,才能共进,绝不是买卖的价值。
四十年前说过一句话,“你要想了解我,你就读我的诗”,四十年后,我还说,“你要了解我的一生,你就看我的书。”
本世纪出,我曾出版过古体新韵诗集“人生三部曲”。张志忠先生不知道费解了多少心力,给我了两句定海神针的诗话,称我“布衣诗人,精神富翁,”八字安定了我一生的奋斗。不管小马,老马,双穴马,还是驽马,天马,千里马。都没有跑出这八字象图。
俗话说,马厩里炮不出千里马,花盆里养不出万年松,
新时代,新征程,改革开放,创新永远在路上,跑马永远在路上,哪怕雨骤风狂,哪怕虎豹豺狼,只要心在跳,血在流畅,我就要奋斗在疆场。为人民为事业至上,为生命为文学至上。
鲁石诗选
我的根
哪里是我的根
父亲 母亲
哪里是我的根
一条字仓上
一条在代官屯
两条根如两条腿
深深的扎在故土
牢牢地扎在农村
那是我童年的根
那是我过去的根
我的根
从农村移到县城
县城 成了现在的根
我爱农村人
也爱城里人
如爱自己的两只手
手心手背不能分
乡下人 城里人
都是我的心上人
根连根 心连心
一任双肩为人民
一切从根说起
一生不会忘本
一切从根做起
一生奋斗终身
一路走来
根深叶茂
风尘仆仆
静气如神
我的父亲母亲
我有两个父亲
生父的模样
不知道什么面目
养父把我养大
个头就是一米五六
眼睛也不是眉清目秀
养父的双脚
蚕茧一样的厚
以及养父的胡子
稀稀疏疏
养父养我十七年
可最后没看我一眼
真的死不瞑目
呼呼那我这个“小”
不情愿的埋进地府
我有两个母亲
生母和养母
还没出满月
生母不忍心
把自己的亲骨肉
送给了养母
养母是个薄命人
在我四岁的时候
就被埋进了黄土
那是我还不记事
也不知道哭
养母永远的走了
是养父的泪水
洗亮了我的双目
从此 我跟养父
走向人生之路
梦里是故乡
日有多长
夜有多长
春夏秋冬四季不一样
夏日天长夜短
冬日昼短夜长
春秋两季持平
只是春日渐渐暖
秋日渐渐凉
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暖花开种希望
五谷丰登在于秋
春种秋收粮满仓
日在故乡 夜在故乡
一年四季风光美
美在向往
庄稼看着人家的好
孩子看着个人的香
心在高原
人在故乡
我是诗人
我是诗人
我是一位儿童诗人
天生我来一任天真
哭声唤来风
化作天空流云
泪水化作雨
变成妈妈的吻
我是诗人
我是成长中的诗人
如家乡的一棵树
盼望一年四季如春
长大了才知道
世界万物皆如烟云
我是诗人
我是一位老人
写了半个世纪
才懂得了诗人的心
诗人之心无邪
诗人永远青春
头发白了 诗不怕白
白的更加天真
脚步慢了 诗不怕慢
一步一个脚印
人老了 诗不怕老
如一坛老酒
越老越纯
攀登自己的高峰
攀登 攀登
攀登自己梦
小时候梦是一根绳
系在母亲的心上
拴在父亲的腰上
绳子断了 梦如一架风筝
攀登 攀登
攀登自己梦
一生梦想当教师
即当先生又当学生
先生没当成
三尺讲台落了空
梦想当诗人
有一天也能
会当凌绝顶
三十年如一日
日读夜写到黎明
铁杆磨绣针
七十不成八十成
攀登 攀登
攀登自己的高峰
高峰在哪里?
我从东方来
人生最美夕阳红
珠穆朗玛在中国
诗人梦想在星空
我的诗 我的歌
我的诗 我的歌
天这样说
地这样说
天是蓝色的
地是绿色的
我的诗 我的歌
风这样说
雨这样说
风是温和的
雨是细微的
我的诗 我的歌
你这样说
我这样说
美好的世界
花开两朵
一朵是你的心
一朵是我的血
两颗跳动的核 相爱
才能结出 硕果
如一双鞋子
一只穿在左脚
一只穿在右脚
一个人的报社
深深地夜
静的如一片沙漠
这时候 总有一个人
醒着 他悄悄的
把灯点亮
开始读写
一个人的报社
从夜间开始
有时和诗对话
有时和诗友
走在田野
有时和农民一起
在一条路边话别
有时一个人面对
一条小河
随着诗人的脚步
一路走一路欢歌
走吧!走吧!
人生何处是青山
太阳会告诉我
雄关漫道谁开拓
真理的唯一标准
是实践者
走吧!走吧!
上天自有通天路
入地自有金钥匙
走吧!走吧!
苍天有眼识泰山
看我怎样
从人间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