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由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主办的“跨文化论坛2022”近日在线上举行,论坛主题为“《当代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学学科建设暨比较文学研究所建所25周年座谈”。论坛利用数字媒体广泛传播了比较文学前沿的学术思想,为国内外比较文学学者在专业研究和学科建设方面搭建了研讨交流的平台。
|
论坛开幕式由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陈戎女教授主持。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聂丹教授在回顾北语和比较文学学科的成就之后,送上“融”“荣”“容”三个字表达良好祝愿:愿比较文学学科促进和实现学科间的互通交“融”;愿辑刊《当代比较文学》建设繁“荣”壮大,追求卓越;愿比较文学研究所兼“容”学术,切磋南北东西之学,促进多元文明互鉴。
论坛主旨发言由北京语言大学周阅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前会长杨慧林教授思考了多学科融合比较产生的对话空间,认为语言能够引导思想,语言是世界的桥梁,北京语言大学跨语言、跨学科的优势给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带来的有力支撑。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辉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外国文学评论》主编梁展教授、浙江省艺术学理论学会会长、杭州师范大学李庆本教授、北京语言大学陈戎女教授等先后发言。
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韩经太教授总结指出,无论是“只知其一便一无所知”的西方哲思,还是改变传统和现有文化创造新文化的“跨文化”,以及“不能使比较失去比较本身的价值,不能把国际标准与中国特色混为一谈”的观点,都是对比较文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大有裨益的见解。(李京泽)
*【北京语言大学“跨文化论坛2022”举行 为作家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原文链接,未经授权请勿用于商业用途。《作家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我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作家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我们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