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文、财文的跨界“旅途”——读传记《不经意的拐点》

8/6/2021 11:41:33 AM华文作家网来源:作家报         点击数:
关键字: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夏清晨

 

摘要:《不经意的拐点》这本传记是莫善贤先生在退休之后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回忆,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生活痕迹全部概括在这本传记之中。莫善贤先生丰厚多彩的生活经历和别具一格的写作方法让《不经意的拐点》这本传记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着浓重的跨界风采。本文从传记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论证《不经意的拐点》的跨界性。《不经意的拐点》在形式上打破声音和文字的界限,声音和文字交融;在内容上呈现出树状并列枝桠式跨界阵容,作者以生活和艺术为主干,以心路历程为经络,以名师指导为养分,生出跨界之枝桠、聚成跨界之冠。

关键词:声音;文字;传记;跨界

 

《不经意的拐点》是莫善贤先生以口述的形式记录、用手机、电脑整理文字的自传。从童年到退休的六十多年里,件件小事既是莫善贤先生心头珍贵的记忆,又串联起作者漫漫长路上上下求索的人生轨迹,将莫善贤先生跨界的人生历程和自强不息的君子形象徐徐展现在读者眼前。用莫善贤先生自己的话来说,他就是“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匆匆忙忙的在人生的路上奔走着。”[[1]]

传记《不经意的拐点》并不是按照传统的时间顺序划出生活的时长,而是把人生重要的几个拐点当做分界线,在每个阶段选择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进行书写。上册选取“童年”生活、“中学”生活、“知青”生活、“矿工”生涯、“融安”生活、“柳州”生活、“南宁”生活、“广东”生活等历程组成生活的长河;下册拾取关于“诗歌”“书法”“收藏”和“退休”的记忆融为艺术的长河。两条缀满珍珠的波光粼粼的长河,融汇在一起展现出莫善贤先生浩瀚多彩的人生。这种多彩,源于莫善贤先生的生活时代的变化;源于莫善贤先生职业角色的变更;源于莫善贤先生生活地域的转换;源于莫善贤先生艺术爱好的广泛;更源于莫善贤先生“顺势而为”“兢兢业业”的求索。

跨界的生活时代、职业角色、生活地域、艺术爱好为莫善贤先生的人生染上了别样的风采,也同样影响着《不经意的拐点》这本传记,使这本传记的形式和内容都有着浓浓的跨界元素。

 

一、跨界形式:声音和文字交融

 

(一)口述自传与书面自传一体

口述自传与书面自传内涵相同,但形式不同。前者是口述的,后者是书面的;前者需要助手,如文字记录员或录音整理人帮助记录其口述、整理成文字稿,后者则多半是由传主本人及回忆录作者本人独立完成。[[2]]从定义来看,《不经意的拐点》属于口述自传,只是它的录音整理人却是口述者本人,声音整理成文字后出版为图书,于是它又属于书面自传。

可见,《不经意的拐点》这本传记从定义上就打破了传统口述自传和书面自传的界限,把口述自传和书面自传一体化于这本传记之内。

 

(二)口语文化和书面文化交融

《不经意的拐点》虽然最终以文字的形式出版,但追根溯源,它最初是以口语的形式诞生的,因此它既有明显的口语文化思维方式,又经过了文字的改造而不完全等同于原生口语文化。[[3]]沃尔特·翁在《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中,提出口头传统和口语文化的九大特征:附加的、聚合的、冗余的或“丰裕”的、保守的、贴近人生世界、带有对抗色彩、移情的和参与式的、衡稳状态的、情景式的。[[4]]以《不经意的拐点》中上册的目录标题为例,这些标题明显的体现出“附加的、聚合的、贴近人生世界、带有对抗色彩、移情的和参与式的、情景式的”等口语文化的六种特征,而“冗余的”“保守的”“衡稳状态的”等三种特征在目录中的缺失,正是作者在书面文化影响下自觉或不自觉的对口语文化的改进。

原生口语文化处于文字语言发展的萌芽时期,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口语的语法、保存方式等都有着和文字语言不同的特征。如多用“and”这种“附加的”表述,是在语法尚未发展之前人们在口语中为了传递更多内容而进化出来的,书中的目录标题如“广西行政区划与融安”“耕耘与收获”“子姜与纸浆”“得意与失意”正是这一特征的典型代表;使用聚合的套语,如“慷慨的亲戚”“恐怖的毛毛虫灾”“陌生的建行”“一次难忘的笔会”等语言,则是口语文化中保存记忆的特殊方式,没有文字的情况下,口语文化中的记忆方式要选择更加方便记忆的语言习惯。带有对抗色彩、移情的和参与、贴近人生世界、情景式等特点也都和口语文化中的记忆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情感充沛、贴近生活的表达方式才有利于传播和记忆:“带有对抗色彩的”指的是口语文化把知识放进生存竞争的环境,如多存在对骂或慷慨的赞美,传记中多次出现不吝赞美的章节,如“慷慨的亲戚”“纯朴,农民特有的善良”“学者型的曾国坚行长”等;特别是“移情的和参与式的”这一特征在传记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所有章节都是作者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娓娓道来,无比详尽,这和作者口语式传记的写作方法是息息相关的;“贴近人生世界的”指口语文化几乎不存在脱离人的活动的统计数字或事实,统计资料不是清单样式的,多和人物、故事联系起来,如“广西行政区与融安”“一张婚姻嫁娶网”“锦荣街18号”等章节,统计资料都是作者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了解到的;“情景式的”指把概念放进情景的、操作性的框架里,如“生存与生活”“耕耘与收获”“得意与失意”等章节把这些难以说明的概念通过作者的经历感想表达出来,做到了真实性和文学性的统一。

“冗余的”“保守的”“衡稳状态的”等三种特征在书中目录上没有体现,恰好展现了书面文化对该传记的影响。“冗余的”是指重复刚刚说的话,使听说双方都牢牢地追随既定的思路;由于《不经意的拐点》最终以文字形式呈现,文字的长期存在性使得口语的重复反而成为累赘,因此这一特征在《不经意的拐点》中并不明显。“保守的”是指为保存口语知识而有一种保守的心态;《不经意的拐点》以自传这一文体呈现,目的不在于保存知识,有了文字更不需要以保守的姿态去保存知识,因此这一特征在《不经意的拐点》中也不明显。“衡稳状态的”是指口语文化社会蛻去了对当下不再有用的记忆,借以保持社会的平衡或维稳状态;文字为记忆提供了无限的容量,不再像是原生口语文化中为了在有限的记忆中留存最重要的生存知识而放弃其他记忆,故这一特征在《不经意的拐点》中的表现也并不突出。

在“一步之遥的柳州话”这篇文章中,作者更是用了将近两页的篇幅直接对柳州的口语进行了书面文字翻译,如“这样——亘子”“去——克”“做什么——揍马”“热水——赖水”“溅——标”等例子,是作者将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融合起来最明显的例证。[[5]]

可以说,这本传记其实是口语文化和书面文化在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语音识别技术加持下的融合的产物。其中,语音识别技术充当了二者融合的桥梁。莫善贤先生在后记中写道,《不经意的拐点》这部传记是他“在手机上面”“用飞讯软件”[[6]]“用口述历史的方法”写成的。“语音录入,然后转化为文字”是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系统最基础的应用场景。

 

二、跨界内容:树状并列枝桠式跨界阵容

整合《不经意的拐点》中所有的内容,可以发现,这本传记的跨界内容呈现出树状并列式结构。具体体现在:作者以生活和艺术为主干,以心路历程为经络,以名师指导为养分,生出跨界之枝桠、聚成跨界之冠。

 

(一)生活和艺术:跨界之主干

传记,第一素材来源就是生活;除此之外,《不经意的拐点》中另一类素材就是艺术。生活经历和艺术感悟,是传记《不经意的拐点》的跨界的主干,贯穿整本传记,建构六十余年人生。丰厚的生活阅历和艺术感悟才支撑得起繁茂的跨界枝桠。

 

(二)心路历程:跨界之经络

莫善贤先生是一个性情中人,敢于解剖自己,说出自己的心路历程的变化。履历在档案里有记录,而心路历程是对藏于心中的思考和认知、情感等方面变化的记述。世事变迁和社会压力是不得不做的外因,心路历程转变引起的态度变化才是支撑起拐点的内在动力。正是不强求、不奢求,“随遇而安”;不沉伦、不放弃、大胆求索的心态支撑起了莫善贤先生职业、地域、爱好等的跨界枝桠。

关于作者的心路历程的痕迹几乎处处可见,下乡知青期间的“一篇铭记于心的日记”、关于“高考”、关于 “得意与失意”;《不经意的拐点》下册更是用了不少篇幅阐述自己关于诗歌、关于知青、关于迁徙、关于读书、关于退休、关于生活等等的内心独白;在“自我问答”一节中,就有许多关于他的心路历程的痕迹。比如:“感觉最难去的地方?答:从此岸到彼岸。感觉最复杂的地方?答:梦境。”“你对幸福的理解?答:不同时间,不同际遇有不同的说法,现在退休了,天伦之乐是幸福,每个月领到退休金是幸福。你对痛苦的理解?答:痛苦与幸福是天平的两端,幸福与痛苦相伴生,是水火不相容的。”[[7]]

 

(三)名师指导:跨界之养分

莫善贤先生的人生跨界,既有有职业的跨界,也有兴趣爱好上的、行为上的跨界。所谓“跨”,即打破边界、交叉互联、合作融合、扩容转向,兼容并包。[[8]]不同领域的知识可谓是迥然不同,可谓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既如此,如何才能精准打破不同领域的边界,做到跨界融合?除了个人的钻研外,“师傅领进门”也是重要一环。

从《不经意的拐点》可以看出:任何跨界都不是空穴来风,都有机缘和名师的指引。比如莫善贤先生到木赖插队期间,他遇到了覃显阶队长和一批热心的贫下中农社员,为他在农村插队落户提供了很好的环境,让他能够很好的学习农活,适应农村的生活;他在罗城矿务局遇上梁宗杰老师,后来在建行遇到了学者型的曾国坚行长,名师出高徒,这对于莫善贤先生的理论写作大有助益;从农村到建设银行,莫善贤先生遇到了覃文广行长、黄达生行长和曾国坚行长等领导与同事,是他们的提携和帮助,使莫善贤先生在建设银行一步一步的向前走去;诗歌方面莫善贤先生遇到了野曼老师,以及野曼老师介绍的很多诗歌的名家,包括向明(台湾)、洛夫(台湾)、郑愁予(美国)、林子、梁上泉、贾漫、吉狄马加、萨仁图娅……;在书画方面,莫善贤先生有幸结识岭南画派黎雄才大师、关山月大师、赖少其大师、潘文经大师,受到大师们耳濡目染的影响,使他倍加热爱书画艺术;收藏方面亦是如此,莫先生的身边有一批收藏的朋友,为他的收藏提供了不少的帮助;在跨界融合方面,凌逾教授及其主持的“跨界经纬”公众号激励跨界思维、创造跨界创意产品、研究跨界创意理论,汇集跨媒介、跨学科、跨艺术、跨地域、跨文化的知识,是培养跨界思维的学习园地,为《不经意的拐点》跨界旅程提供了借鉴意义。

爱好是发散的,人可能有自发的跨界的冲动,但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引、知识的支持,是难以坚持下去并取得好成绩的。莫先生在跨界方面颇有成果,和老师们的引导是分不开的。

 

(四)跨界枝桠齐发,聚成芃芃之冠

《不经意的拐点》中如此丰富的跨界内容,如同枝繁叶茂的树冠,展现出作者跨界之旅的收获。其中,跨越时代、跨越职业、跨越空间、跨越学科等跨界枝桠尤为突出,它们共同交错、聚合成葱郁的树冠。

 

1.跨越时代:从建国初期到二十一世纪

《不经意的拐点》一书从小学写到退休,时间跨度长达六十多年。从个人角度看,莫善贤先生经历了求学、下乡、回城、工作、结婚、调动、退休等人生旅程;从社会角度看,莫善贤先生也经历了文革动乱、知青下乡、回城潮、恢复高考、货币大回笼等变故。

莫善贤先生的生活虽未经历战乱,但也处在一个不断变动的时代,莫善贤先生的生活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几经波折,社会深刻影响着个人生活,个人的生活史也成了社会史,人生的拐点与时代的拐点息息相关。国家跨过文革走向改革开放,莫善贤先生也从乡村返回家乡,最后进入银行工作,直到退休。莫善贤先生随着社会跨越了一个又一个不同的时代。

 

2.跨越职业:从知青、煤矿工人到银行职员、研究员

六十多年间,莫善贤先生“当了五年知青;五年煤矿工人……然后在建行干了三十年……期间,二次受聘中山大学(岭南大学)特约研究员……还被聘用为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大粤网专家智库专家;广东省未来预测研究高级顾问”[[9]]。莫善贤先生的职业身份也随着几经变化,下乡期间是农民;在煤矿工作时先是地面运输工,再到宣传干事;银行工作期间先是外勤,再到管理岗位和研究员。职业的每次变动都是不停的跨越界限,从工作到退休也是从一种境界跨越到另一种境界,这种丰厚多彩的经历为传记添加了浓重的跨界风采。

 

3.跨越空间:从广西到广东

从广西到广东,莫善贤先生对自己停留的大部分地方都在传记中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根据不同地方在记忆中的痕迹,描述的重点也有所区分。如对家乡“广西融安县长安镇”,主要讲述融安县所属行政区划;对知青下乡地“广西融安县板茂大队木赖冲”,主要追溯了板茂大队的客家文化,对工作地点“广西柳州市”,则主要对该地的历史文化、柳州古八景、小吃文化等进行了介绍;对家庭住址“广东省广州市锦荣街”则从地理位置角度出发描述,对旅游地点“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云南省丽江市玉龙雪山”等则介绍当地历史和景观以及旅游见闻和感悟……。

地域的跨界,也是文化的变更。跟随者作者的眼和笔,各地不同的风俗人情、历史地理环境、特殊的文化氛围一一展现。莫善贤先生不断迁徙的人生旅途见闻让《不经意的拐点》这本传记内容也展现出跨越空间的特色。

 

4.跨越学科:从诗歌到书法、收藏

《不经意的拐点》下册用大篇笔墨描写了莫善贤先生作为诗人、书法家、收藏爱好者的经历和感悟。诗歌、书画和收藏分别属于文学、艺术、考古等学科,作者却根据自己的经历把这多种学科汇聚到《不经意的拐点》这本传记之中。循着莫善贤先生的记忆的珍珠,读者时而领略到诗歌的四季,时而感悟书画的蕴意,时而体验收藏的乐趣。

 

作者面对的各式各样的“拐点”都为《不经意的拐点》打上了跨界的烙印,这本传记无论是定义还是在形式、内容上都打破了原有的界限,形式上实现了声音和文字的融合,内容上呈现出树状并列枝桠式跨界阵容,时代、职业、空间、学科等多样跨界的背后是名师的引导、心态的支撑、人生旅程和艺术感悟的丰厚。

 

 

注释:

 

[[1]] 莫善贤,不经意的拐点[M].香港:香港文学报社出版公司,2020:193.

[[1]] 陈墨. 自传、回忆录与口述历史[J]. 粤海风, 2014(03):26-29.

 

[[1]] (美) 沃尔特·翁著.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语词的技术化:the technologizing of the word[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3-25.

[[1]]  (美) 沃尔特·翁著.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语词的技术化:the technologizing of the word[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7-43.

[[1]] 莫善贤,不经意的拐点[M].香港:香港文学报社出版公司,2020:198-201.

[[1]] 手机软件和搜索软件上并没有发现“飞讯软件”,或应为“讯飞软件”。

[[1]] 莫善贤,不经意的拐点[M].香港:香港文学报社出版公司,2020:541-546.

[[1]] 凌逾著.跨媒介香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

[[1]] 莫善贤,不经意的拐点[M].香港:香港文学报社出版公司,2020:694.

 

 

参考文献:

 

[1] 莫善贤,不经意的拐点[M].香港:香港文学报社出版公司,2020.

[2] 陈墨. 自传、回忆录与口述历史[J]. 粤海风, 2014(03):26-29.

[3] (美) 沃尔特·翁著.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语词的技术化:the technologizing of the word[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声文、财文的跨界“旅途”——读传记《不经意的拐点》为作家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原文链接,未经授权请勿用于商业用途。《作家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我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作家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我们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